2021屆高三八省聯考語文預測模擬卷A卷
- 資源簡介:
約17880字。
語文預測模擬卷A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ㄒ唬┓沁B續性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從文學生產與消費的視角看,網絡文學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線寫作”和“付費閱讀”,其中作品方便快捷的“更新”和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即時性“互動”等特點,都極大地超越了傳統文學的限制。作者基于互聯網跨時空特性的“在線寫作”,極大地拉近了作者與讀者間的距離,讀者通過點贊、打賞、轉發、催更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了網絡文學的擴散速度,形成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說,“付費閱讀”模式的確立,不僅為網絡文學奠定了產業化發展的基石,也為中國網文的繁榮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網絡文學作品的成功與作品的更新頻率有很大關系,更新是聯系網絡文學作者與讀者最直接的方式。由起點中文網所開創的VIP付費閱讀制度被各文學網站相繼推行后,網絡小說主要以連載形式在平臺上更新,“不斷更”被視為寫作的最基本要求。與此密切相關的是“互動”,互動化寫作和欣賞已成為網絡文學的主要創作方式,各大文學網站存儲量最多、最受關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與粉絲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如宮斗、武俠、玄幻等。為了更好地引導讀者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文學網站通常會對作品進行分類,自起點中文網分成主站和“女頻”開始,網絡文學分為“男頻”“女頻”的模式漸漸深入人心,現已成為網絡文學最常見的“分類法”。
。ㄕ幾躁惗摇毒W絡文學20年:若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材料二:
淺顯、直白的小白文成為網絡類型小說的主導性語言,它們缺少必要的鋪墊和修飾,往往直奔主題,口語化特征極為突出。寫手們在持續更新的巨大壓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語言,語言的主觀化色彩較濃,顯得隨意而粗糙。只要把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把人物關系勾勒出大致的輪廓,就算是萬事大吉。也就是說,網絡小說的語言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直觀化傾向,它基本不進行人物心理刻畫,而是讓人物不斷地說話和行動。
就文本屬性而言,網絡文學文本與傳統的印刷文本相比,具有較為突出的互文性;ノ男愿拍钍擒锢騺•克里斯蒂娃對巴赫金對話理論的進一步闡發,指不再局限于對文本的孤立考察,轉而關注文本之間的復雜互動。傳統的文本分析活動習慣性地將文本看作穩定的對象,但在互文性的視野中,一個文本中往往還包含了其他文本的元素,即具有引文性特征。文本之間的相互影響成為文本生成的動力機制。在迄今為止的網絡文學寫作中,互文性的現象非常突出。這一方面表現為原創性的缺失,讀者在閱讀時經常會看到不同文本的混雜與嵌入;另一方面,網絡文本突破了單純的文字文本形式,將圖片、視頻和其他電子科技融入文本,形成一種多樣化的、奇特的互文效果。隨著語言的重要性的降低,語言很可能在未來的網絡文本中成為一種裝飾和點綴,只發揮注釋的功能。在這樣的文本環境中,不僅意味著文學語言的退化,而且可能導致文學性乃至文學的退化。
。ㄕ幾渣S發有《媒介融合與網絡文學的前景》)
材料三:
以下所謂的“矛盾”并不是決定網絡文學未來的真實矛盾:傳統文絡文學之間的矛盾;網絡文學文本“文學性”與“娛樂性”的矛盾;網絡文絡性”與“文學性”的矛盾;等等。
上述“矛盾”之所以成為眾多批評者爭論不休的話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缺少洞悉網絡文學真實矛盾的視野。我們必須在反思網絡文學生產機制的基礎上來客觀分析其產生的效果和經驗。如果我們把網絡文學當作一種文學的既成事實,當作在網絡時代文學應然的形態,那就陷入了“文學一般”的形式。不首先去“了解它們的歷史性質”,而僅僅滿足于“從事后開始的”思索,又怎能把握它身后那些真實的矛盾?
我們認為,制約著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真實的矛盾根本上有兩個。其一,是數百萬網文勞工與網絡文學資本方的矛盾。網絡文學既是一種一般的文學活動形式——由眾多不同的作者寫出數量巨大的文本,再由更多的讀者閱讀,但它更是后工業經濟時代的一種非物質勞動。它當然需要文學創造的能力,但此時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個性的創造性,而是一種社會的創造性,一種被資本改組和收編的創造性。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談論網絡文學時,說創造性是奢侈的;為什么大多數網絡寫手不愿稱自己為作家;為什么不論是網文大神,還是沒什么名聲的碼字工,幾乎都很難從網文寫作中收獲足以安心的欣悅。
其二,是數億網絡文學讀者真實而豐富的閱讀需求,與高度預設的類型化快感機制之間的矛盾。目前,主流的對網絡文學的評判,就是把它視為通俗文絡時代的延續和發展,這種論點從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出發,認為網絡文學是迎合大眾讀者,“滿足大眾心理乃至生理需求”,“為讀者提供快感補償與情感體驗功能”的通俗文學。然而,通俗文學從來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中獲得相對的定位,其功能形態并非固定不變,而且一個時代的通俗文學常常會在另外的時代成為嚴肅文學的經典。同樣,通俗文學的讀者大眾也并非一個超歷史的群體。正如洛文塔爾曾經指出的那樣,分析“不能把‘大眾的趣味’作為一個基本范疇,而是要堅持查明這種趣味作為技術、政治和經濟條件以及生產領域主宰利益的特定結果,是如何灌輸給消費者的”。這就意味著,所謂大眾的心理需求不只是網絡類型文學服務的對象,更是后者生產的一種結果。
這些才是網絡類型文學生產中真實的矛盾,是諸多矛盾現象的根源所在。在這一矛盾的形式中,網絡文學可能釋放出的人民巨大的創作熱情和閱讀熱情都被壓扁在資本主導的生產界面上。這一矛盾也呈現在網絡文學的文本形態中:網絡文學的問題遠不是什么文學性的衰變或審美性的缺失。
。ㄕ幾詥虩ń兑嘏c矛盾:如何理解網絡文學》)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網絡文學“付費閱讀”的模式,為網絡文學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中國網絡文學的健康、繁榮發展。
B.網絡文學的語言存在著主觀化的色彩和直觀化的傾向,重在展現人物外在的語言、行動,而不對人物的心理進行刻畫。
C.許多研究者難以把握網絡文學的真實矛盾,因而將網絡文學當作一種文學的既成事實,以文學應然的形態來批評網絡文學。
D.網絡文學讀者和寫作者相互作用,讀者通過點贊、催更等方式影響寫作者的創作過程,寫作者也通過作品影響讀者的心理需求。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網絡文學存在著一個由不斷摸索到模式化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部分網站的做法起到了強大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B.起點中文網等文學網站開啟的“女頻”“男頻”分類法,既方便讀者的閱讀,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絡文學類型化的發展。
C.網絡文學既可以混雜不同的文本,又可以嵌入圖片、視頻和其他電子科技等不同媒介,這將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D.從文學研究的角度看,當下某些受到讀者熱捧的網絡文學作品存在著語言表達、人物設置等問題,不會成為經典的文學作品。
3.根據材料內容,不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對“互文性”概念的解釋一項是( )(3分)
A.任何文本的建構都是引言的組合,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
B.文本一旦被創作出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不再屬于它的創作者。
C.文學創作中的影響意味著沒有絕對獨立的文本,只有文本之間的關系。
D.引用、參考、仿作、戲擬,以及各種的照搬,文本創作方式不勝枚舉。
4.材料三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4分)
5.與傳統文絡文學存在著文學性退化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ǘ┪膶W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老鎮蔑匠
李笙清
舊時匠人傳授手藝,大都喜歡傳授給自己的子女,俗稱“門第師”。除非匠人的后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學父輩的手藝,匠人這才會將手藝傳授給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這樣的手藝傳人。
小叔大我九歲,他十七歲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蔑匠漆師傅為師,學起了蔑匠手藝。漆師傅是從湖南湘西搬來的,在老街上買了兩間帶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
資源評論
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