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導學案14
- 資源簡介:
約3210字。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師說》優秀導學案
【學習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積累文言文知識,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2.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知識導學】
1.作者介紹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與柳宗元齊名,并稱“韓柳”。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文言現象整理】
1.讀準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預習檢測】文言現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 ;今義: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 ;今義: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 ;今義: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資源評論
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