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學案31
- 資源簡介:
約2670字。
《師說》學案(統編版高一必修上)
【學習目標】
1、了解韓愈并分析句段含義,正確翻譯文言句子。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體會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
2、創作背景
我國古代自從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壟斷做官大權和經濟大權,形成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上層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憑著高貴的門第,生來就是統治者,大了靠特權當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了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這種風氣仍然存在,上層“士大夫之族”自己不從師學習,也反對像韓愈那樣公然為人師的人,還對別人的從師學習“群聚而笑之”。韓愈當時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就是在全國性的學府中擔任一門課的教授。他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惡劣風氣深惡痛絕!稁熣f》就是借為文送李蟠來抨擊那些“恥學于師”的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的。這是一篇有卓越見解的文章。
3、韓愈與古文運動
。1)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肮盼摹边@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4、解題
“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既可說明記敘事物,也可發表議論,但都是為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如:《愛蓮說》,《捕蛇者說》這種事情。以議論為主,相當于現代的雜文。
古代還有一些和“說”類似的文體,如表、記、銘、賦、傳、書、序等。
二、課前檢測
1、讀課文,掌握字音
句讀( ) 或不( )焉 相( )師 歟( )
郯( )子 傳( )道
資源評論
共有 0位用戶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我要評價此資源